close

我們常常聽到,而且我們也認為,有好的生活品質的人,一定沒有甚麼成就;而很有成就的人,就一定沒有好的生活品質。但「享受生活」,或「事業成功」只能選擇一種?

我今天要介紹的是這本書:每天最重要的2小時

會選這本書的原因,其實只是因為他在誠品的『財經/商業』排行榜上第一名,馬上就抓住我的目光。在還沒開始讀它以前,單看標題,還以為它指的是一天24小時裡面,9點到11點或1點到3點之類的特定時間,是很特別、很最重要的2小時呢。其實,它是作者以研究結果及大量文獻結論,提供5種簡單的小策略,讓我們可以依據這5種小策略,創造每天至少2小時的高效率心智狀態。聽起來就像魔鬼隊打了針或吃了藥一樣厲害,利用這作弊的2小時,解決重要的工作或會議吧!


本書的作者 喬許.戴維斯博士 (Josh Davis, Ph.D.)

擁有機械工程學士、心理學博士學位。他常公開演說、授課,並提供有關生產力方面的訓練服務。


心理學與神經科學領域的研究結果,對於如何使自己處於高效能的狀態作給了許多啟示,作者將這些啟示簡化成五種小策略,分別是:

  1. 辨識每個決定點
  2. 管理心智能量
  3. 停止對抗分心
  4.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姓
  5.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

而這5種小策略聽起很簡單,甚至會覺得是常識,但在日常工作時,我們卻很少有意識的採用它們。但在了解了科學道理後,我們能學會有意識的運用這5種策略,讓作事更有成效。



關於策略1.辨識每個決定點,我們要先知道,當人類展開一項事務後,我們做事的方式將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我們的思考、感覺和行為都在「無意識」地依循自己先前的慣例做事。舉個例子,當你下班騎車/開車回家時,大概都沒有思考路途中的每個動作,包含要多用力踩煞車、查看四周、停車、或把鑰匙拔出來放進口袋等,但不代表你忘記踩煞車或查看四周,而是你自動的完成了這一切,而你當時的心思可能在別的事情上,然後,你會想到:我剛剛到底有沒有把車鑰匙拔出來?然後,你會把手伸進口袋裡,而鑰匙通常就在口袋裡。這一切,顯示出你是多麼「自動」的把鑰匙放進口袋裡。

我們一天當中有太多事務要做,例如開會、作案子、報告、回覆Email、跟客戶有約等等,而這些事情有輕重緩急,有些事情重要、且急迫,有些事情重要、但不急迫,有些事情則沒那麼重要、沒那麼急迫。每天有一些時刻,你有機會選擇如何使用時間,例如當你講完一通電話時,你「可以」選擇接下來要做哪件事務,是要回一封Email呢,還是為下午的會議做準備?但是,我們常常忽略這些「決定點」,因為,我們認為不要浪費時間,趕快執行下一項事務,而那項事務很可能只是當下在你頭腦閃過的待辦事項。這樣可能會節省你五分鐘的時間,卻讓你在「錯誤」的事情上瞎忙一小時。

這讓我想到,我女朋友公司裡有一個業務,有一次會議時,被老闆交代要在請假出國玩以前,處理完馬上要到最後期限的案子,結果她大姊一件事做完馬上接著做另一件事,另一位同事心想:奇怪,那件case應該不用花那麼多時間處裡吧,為什麼不趕快處理完,然後回家整理行李呢?過去一問才發現她正在做資料key in,壓根不急迫的事情。由於我們太常處在自動駕駛模式下,所以當「決定點」出現時,我們必須辨識它並把握這些時刻,執行那些重要、且急迫的事務。

而決定點出現在甚麼時候?作者列出三個時刻:1.一天的開始,這是你的第一個「決定點」你可以預先想一下當天最重要的事情,在展開一天的工作時先處理;2.當一件事情結束,你不知道接下來該做甚麼時,這時你握有另一個「決定點」,你可以後退一步,重新想想當下對你而言最重要的事是甚麼;3.當事情執行到一半,被打斷時,它也是一個「決定點」,雖然被打斷通常會讓人感到不耐煩,或困擾,但是你可以重新評估,現在是不是應該做另一件事才才對,舉個例子,我們常常會沉浸在一件事情上花太多時間,此時外來的干擾能讓你有機會重新評估如何更明智的使用時間。

每個決定點,都是你的機會,我們往往會進入自動駕駛模式,這不是甚麼缺陷,是一種很自然的結果,人類天生就是這樣。然而,每天做事有沒有效率,很大程度取決於我們能否有意識的使用每天的「決定點」,所以,好好把握每天出現的「決定點」,別急著做下一件事。


關於策略2.管理心智能量,我們要先知道,每件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,有些事情甚至會讓我們覺得心智疲勞,我們的大腦功能包括:作決策、規劃、短暫記住一些事物、及克制一些行動、想法。展現自制的行為,往往會消耗我們的自制力,當我們感覺「疲乏」時,便失去了繼續自制的動力。這可以解釋為何我們比較能夠在早餐時,克制自己吃甜點的念頭,但到了晚餐時間,卻難以抗拒飯後甜點。

在一項實驗中,教授要求(但不強迫)兩組學生用15分鐘看書,準備參加接下來的測驗。其中一組在看書前被要求作一些簡單的選課程序;另一組學生則只要隨便翻閱課程目錄即可,不必作決定。結果那組必須決定修什麼課的學生,平均只看了8分鐘半的書,而那組不需要決定選課的學生,平均看了11分鐘半的書。

研究人員在後續的實驗中證明,不論是決策的規模、重要性,似乎都不會改變後續事務中自制力和耐力的影響性。也就是說,就算是作出不重要的決定,也會消耗心智能量,導致接下來的自制力降低。舉個例子,在重要會議前30分鐘,你可能認為去接收並回覆個Email,是一項輕鬆的事務,但實際上卻相當費力,回覆每一封Email,有時事一串相當複雜的決定:我該回信嗎?現在就必須回嗎?這樣回覆對方會滿意嗎?會不高興嗎?要刪除這封信,還是要存起來?這將導致大腦的執行功能疲勞,好比一位賽車選手在比賽前,卻開著賽車經過交通繁忙的市區來到現場參加比賽一樣,它將精神渙散的參加一場比賽,而我們在回覆個Email後也將精神渙散的進行那場重要的會議。

因為每件事都會消耗心智能量,我們可以策略性的選擇待辦事項的執行順序,每天在大腦沒那麼疲憊時,優先的完成一些重要事務。在你變得疲憊需要補充心智能量時,你可以:1.緩慢的進行幾次深呼吸,緩慢的深呼吸可以幫助冷靜,有助於恢復心智能量;2.設法讓自己擁有好心情,研究顯示,好心情可以幫助回復元氣,試著跟同事聊聊天,或走動一下轉換心情,但切記,不要休息時間去看政治新聞,因為你可能反而需要展現大量的自制力;3.小睡十分鐘,研究發現小睡10分鐘的效益最大,大約可維持兩個半小時,雖然睡個20或30分鐘也有助於恢復精神,但得花較長時間回神,效益不會比10分鐘來得好。


關於策略3.停止對抗分心我們在一整天的工作時間中,想保持專注,但往往被其它事物打斷而分心,可能是Email通知、電話、簡訊、line,或不知怎麼的,一不小心就開啟分頁瀏覽自己喜歡的網站了。結果,一天結束時,你本來計畫完成三件案子,可能只完成其中的一件。

我們總認為,為了保持專注在事務上,我們需要意志力、更強的意志力,我們需要聚焦、不分心。但你可能已經這麼要求自己很多年了,還是無法長時間專注在一件事務上。別沮喪,不是只有你這樣。事實上,人類大腦演化的結果,結構上就是設定成要快速在不同焦點之間來回切換。若不這樣的話,人類無法查覺到接近的敵人、動物或飛行物體。如果只聚焦在單一事物上,不留意潛在危險,我們很容易就遭受到攻擊,將難以生存。

總而言之,我們的注意力系統天生就是要去注意分心事物的,我們無法對相同事物持續的保持興奮,所以持續的保持專注,反而是不自然的。以我為例,我就超容易分心的,常常回過神來後發現自己正在作白日夢、逛PTT,聽到這個資訊,我超高興的,因為我很正常。反之,如果你可以持續的專注在一件事情上,那可能比較「不」正常。

然而,科學證據顯示,我們越強迫自己「要專注!別去想那黃蜂隊表現得怎麼樣!」、「要專注!別去想那個新上市,很想買的ipad pro!」,這樣反而會更陷入分心,更去想那個事物。因此,想要有效率的完成工作,有以下兩個戰術:

  1. 移除所有不必要的分心事物:一個不錯的起步方式是盡量關閉不必要的裝置,你只要讓這些裝置無法導致你分心,例如直接關掉Email及line的提示音(別相信自己不會被彈跳出來的通知影響,你的大腦不會讓你得逞)。你可以戴上耳機、耳塞降低噪音,但不要聽音樂、或談話節目,研究證實無論哪種人,在安靜的環境下工作,生產力都會提高。你也可以把手機、平板收到包包裡或遠一點的地方,讓自己不會只是想「看一下有沒有信進來」。
  2. 沒關係,就讓大腦分心:因為我們大腦結構天生就是要去注意分心事物的,當我們長時間持續作同一件事情時,就別去對抗分心。學會放自己一馬,告訴自己沒關係,就讓它分心,但不要離開房間、回覆Email、或進行別的事情。就這樣坐著,讓你的心思漫遊,你會發現,在幾分鐘後,你就會回神到原先的工作上,而且在無需掙扎與強迫自己專注的情況下,快速投入工作中。舉個例子,如果你分心到一種新式的減肥方法時,不要把它驅離腦海,但也不要任由這個想法引領你去開啟分頁瀏覽網站或部落格等。在你心思漫遊幾分鐘之後,你就會返回原先的事務上,遠比你強迫自己停止去想分心事物還要快。

我們容易浪費時間和精力在對抗大腦分心,並認為它是缺點,但心思漫遊其實很正常,而我們該做的,其實只是善待自己,放自己一馬。


關於策略4.妥善利用身心關連姓首先,我們知道身體狀態會影響我們的心智狀態,我們幾乎都有過一些經驗:當我們感覺身體狀態很好時,會覺得思緒更加敏銳,但是我們在生病或吃飽飯後昏昏欲睡時,會覺得腦袋混濁不清;這是因為身體狀態對思考能力具有影響作用。知道了這件事後,在一些已經預定好的重要時刻,例如報告、會議等等,我們會希望處於最佳的心智狀態,此時,可以運用一種策略:利用身體活動和飲食的立即效應,改善自己的心智能量。

不知道你們有沒有做過一種叫作「史楚普色字測驗」(Stroop Color Word Twst)的控制力測驗,它是在一張張字卡上寫著「顏色」詞彙,但卻以不同顏色呈現該詞彙,例如用黑色寫出「黃色」這個詞彙,並請受測者說出看到的詞彙,或是辭彙所呈現的顏色。用越短時間作出正確回答者,代表擁有較佳的控制力。在一個研究中,兩組受測者,一組以「溫合程度」的狀態運動10分鐘,並休息15分鐘,然後進行色字測驗;另一組則是甚麼都不做,休息25分鐘,直接接受色字測驗。結果發現,有運動的那組人,在色字測驗中明顯反應較快,然後,利用腦部攝影,發現他們大腦中掌管自我控制功能的區域也更為活絡。結果顯示,運動不僅使我們更機靈、更敏捷,也促進大腦運作發揮自制功能,有益於作決策、規劃、解決問題等事務。

在這邊不是要建議大家規律運動保持身體健康,而是要告訴大家,工作時,也可以藉由適量運動來提振心智能量。你需要做一場簡報、完成一項專案、撰寫重要的文件,或要和大客戶開會?在這些時候,你難免會覺得緊張、焦慮。可以的話,把這些會讓你感到緊張、焦慮的會議、事務,安排在你可以騰出時間做適量運動的時段,藉此改善心情,讓你處於較佳的心智狀態,可以在接下來的事務裡,表現得更好。另外,所謂的「適量運動」指的是20~30分鐘的輕快步行或輕鬆漫跑,你會稍微流點汗、呼吸較平常快一點;劇烈運動和長時間運動是沒有效果的。研究也顯示,運動改善心智能量的作用,在運動後半小時內達到高峰。

如果你的當天的行程不容許你在最需要的時候運動,還有其他方法可以改善你的身體狀態:飲食。你在什麼時候吃、吃什麼,可以對你後續時間的精神、心情和大腦的執行功能產生影響。也就是說,當你需要進入高效率狀態時,除了藉由運動以外,你也可以藉由策略性的改變飲食內容及份量,來提升大腦的執行功能。以咖啡為例,咖啡是許多人用來對抗疲勞的飲料,但有喝的人應該會注意到,喝咖啡有時似乎不管用。咖啡、茶或能量飲料中的咖啡因,有時對我們的認知功能和情緒有幫助,但有時則有壞處。研究顯示,適當的使用咖啡因,在30分鐘後,可以提升正面情緒、減輕焦慮,利大於避。但是怎樣才是「適當的含量」呢?答案是:比平常攝取量還低的攝取量。因為超額攝取的咖啡因會產生焦慮感,抵消了咖啡因對認知功能的正面效益。所以有喝咖啡、喝茶習慣的人,可以試著注意一下平時的攝取量,就算在你真的很累、很緊張或壓力很大的時候,仍然應該堅持正確的攝取量。不過,當咖啡因已經無法達到效果時,你可以考慮小睡一下。

另外作者亦提供一些訣竅:

  • 早餐或午餐只吃一半,幾小時後再吃剩下的一半。
  • 若你需要短時間(約15分鐘)的專注力,高糖分的點心可以幫助提高專注力、感覺良好;若你需要比這更長時間的高效率狀態,應該要避免吃高糖分的餐點或零食。
  • 忙碌時,堅果是不錯的零食。
  • 別貪吃,造成糖分過量的一餐。
  • 記得補充水分。
  • 攝取咖啡因別超過平常的攝取量,並讓它有30分鐘的時間產生效果


關於策略5.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除了策略3提到的噪音會導致分心外,環境中的光線、雜物,也和運動及飲食一樣,會影響大腦的運作。學習打造有益的工作環境,也能使我們做起事來更有效率。

先來講講噪音的部分,現在大多的辦公室採開放式空間,而斷斷續續的談話聲是專心工作的最大敵人,有些人可能會透過戴上耳機,聽音樂來阻隔擾人的談話聲。但是,研究人員發現,雖然聽音樂能增進正面情緒、提升運動表現,使人做事速度快一點,但它對閱讀具有干擾作用。所以,安靜,是最有益的工作環境。如果是這樣的話,那些喜歡在熱鬧、嘈雜的咖啡廳工作或作業的人,難道是在自我欺騙,認為在那種環境下依然有效率嗎?答案是:對,他們確實是在自我欺騙。但是!有一種例外。

噪音,不必然全都是壞處,相反的,它可能對提升創意有幫助。該研究顯示,在噪音強度升高的情況下,受測者會更加難以思考;當他們更難以思考時,想出來的點子就會變得更抽象,簡言之,就是更有「創意」。但有趣的是,如果把噪音再升高,到達類似一輛卡車經過的噪音程度,則受測者的思考將會變得困難,此時的噪音就不具有正面作用。也就是說,一點噪音有助於創造力,但是過於嘈雜則有礙於創造力。所以,如果你的工作需要發揮大量創意,可以戴上耳機,享受一下背景音樂,或者你可以前往咖啡廳做事;但如果你從事需要專注力的工作,那麼,安靜,是最有益的工作環境。

接著,談談光線對工作表現的影響,研究顯示,在明亮光線下,工作效能較佳,也比較有活力。不過,和噪音相似,似乎也有一些特殊的光線環境,有助於創造力,研究人員發現,那些處於昏暗光線下的受測者,比處於一般辦公室光線及非常明亮光線的受測者更有創意。研究人員表示,較昏暗的光線使人感到自在、不受拘束,有助於展現較高的創造力。但這研究同時也顯示,昏暗光線雖對創造力有正面影響,但受測者在昏暗環境下執行需要專注力及有規則的分析工作時,表現較差,具有負面影響。

你辦公桌上堆積的雜物,也會影響你的專注力!相信很多人身邊都有那種桌上總是一團亂,然後又稱自己是亂中有序的朋友、同事,或者你自己就是這樣的人。但如果認為雜亂對生產力沒有多大影響、不需要裡會,那是在自我欺騙。我們在策略3中討論過,人類大腦結構天生就是要去注意分心事物的。也就是說,你視線範圍中,能吸引你注意的事物越多,你就越難聚焦在你正在處理的事務上。所以,當你必須專注於一項計畫或事務時,請先整理雜亂堆積的文件和物品,或者找一個能夠專心工作的整潔空間。要是一想到整理和清除雜亂物品,就令你招架不住的話,你可以乾脆把整個雜亂堆全部丟到另一個地方,讓你看不到他們。雖然這樣只是製造另一個雜亂空間,問題並沒有解決,但當你需要專注在重要工作上時,這麼做確實可以提高生產力。之後,再找其他時間,好好的清裡那些雜物堆吧。



很多人總是抱怨工作做不完,並要求自己快速的轉換處理各種不同事務,甚至同時做許多工作,一點時間都不要浪費。其實,這些方法都放錯焦點了。我們無法要求我們的大腦和身體表現得跟電腦一樣。我們有不同的生理狀況,在適當的條件與狀態下,我們可以變得很有效率,但反之則不然。這本書,作者希望我們不要再想盡辦法在一天中,擠出更多時間工作,而是懂得調整一些方法,讓自己每天都能有穩定的高效率工作時段。運用書中建議的每一項策略:

  1. 辨識每個決定點
  2. 管理心智能量
  3. 停止對抗分心
  4. 妥善利用身心關連姓
  5. 打造對自己有益的工作環境

讓工作表現得更好、生活更有品質。

arrow
arrow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克里斯 的頭像
    克里斯

    克里斯的部落格

    克里斯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